患者私信:“抑郁症不治疗也能自己调节好吗?”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是抑郁症还是抑郁情绪?那么如何自我初步判断是否患抑郁症?
“抑郁情绪往往是一过性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因不顺心而心情不好,一般很快会缓解。而抑郁症是持续一段时间的心情低落,并伴有其他症状。”可以从三个方面自我初步判断是否患抑郁症:
第一,抑郁症患者除了心情不好外,还伴有其他消极情绪,比如出现兴趣丧失、意志消沉、睡眠不好、反应迟钝、自责、疲惫等状态,甚至有生活毫无意义、想自杀等平时不会出现的情绪,这些是抑郁症的症状群。
第二,几乎每天都出现以上症状群,并且持续较长时间,至少两周的时间里每天都会感受到这些症状群。
第三,出现了社会功能的损伤,如无法工作、学习,不能与家人正常相处,生活不能自理,不愿跟人来往,甚至害怕出门。
如果以上三个方面同时出现,就要及时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不是出现了上述三种情况就一定是抑郁症,这只是一个自我初步识别的方法,是需要去求医的信号,是否为抑郁症还要经过专业医生的复杂诊断。
诊断是所有疾病治愈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病因、精确诊断,才能对症施治。如果抑郁症一直不治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
人天生就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当你的抑郁症状是轻度的,且你的心态也比较积极,经过积极的锻炼和自我调节,抑郁症过段时间就痊愈了,这段时间你没有感觉到不适,抑郁症也没再次复发。如果出现了上面的情况只能说你真的很幸运,但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小之又小。并且抑郁症的缓解时间也是有长有短的,很多人都等不到那个时间。第二种情况:
你在抑郁症多次发作的情况下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依靠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抑郁症做斗争,抑郁症终于痊愈了。但可能过一段时间你的抑郁症会再次复发。曾经见过很大一部分的人有过抑郁症发作——缓解——抑郁发作这样反反复复的经历,但是都没有治疗。最后越来越严重才去找专业人士接受治疗,结果因为发作次数太多,治疗难度加大,只能接受终身治疗。对很多人来说,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周围人又没有能力给予自己很大帮助的话,是很难自己从重度抑郁的状态走出来的。第三种情况:
很多时候我们会形容抑郁症是“心灵上的感冒”,有的时候抑郁会像感冒一样自己就好了。但是也可能会像重感冒一样,可能会引起别的一系列的并发症。抑郁症长期不治疗,抑郁症的症状一步步的加深,可能会出现顽固性的失眠、头疼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并且你的注意力、思考能力都会迅速的下降,这样会让你无法再正常的社交或是展开工作,甚至能让你丧失自理的能力等诸如此类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抑郁症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可能会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这种潜在的危害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的,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悔恨终生。如果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而不去治疗,可能你就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错过之后治疗的难度也将会加大。就算你坚持自己能自愈,但这个自愈的过程也是十分难受,且抑郁症的复发率十分的高。很多抑郁症患者在这个过程中自伤自杀成功,所以建议尽量缩短抑郁症治疗的时间。如果有抑郁症的问题要及时的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接受并且配合治疗。宜昌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诊疗团队联系方式孩子因抑郁休学后沉迷网络怎么办?
“孩子休学之后,黑白颠倒,不停看手机、玩电脑,沉迷网络,又不学习,再这样下去,孩子不是废了吗?这该怎么办啊!”
父母在采取具体的措施之前,必须先具备以下客观、理性的知识和认知:
第一,孩子目前的行为是缓解压力、避开现实痛苦的唯一方法,在这个阶段,这是利大于弊的。
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都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不但出现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症状,还有严重的学习障碍,根本没法学习;与父母的关系也非常恶劣,几乎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们。
这个现实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他们一想到以往的经历就痛苦、愤怒;想到现在的困境就痛苦、无助。再想到未来怎么办?更是迷茫和绝望。
如果他们终日陷于这种负性情绪和负性思维内容中的话,精神很快就会彻底崩溃,行为会走极端。
而玩游戏、刷手机、看短视频或网络小说可以暂时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解焦虑和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甚至是唯一的解压方式。
如果连这个方式都失去了,他们面对痛苦的来袭时无处可逃,所导致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行为严重失控,甚至自杀。
所以,在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阶段来说,孩子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压,这是利大于弊的。
希望有了以上这样的认知后,父母要学会理解、包容孩子目前的状态。这是孩子在精神心理不正常状态下的正常行为,一定要理性对待。
第二,很多孩子虽然看上去沉迷网络,但根据临床经验,绝大部分孩子都不是成瘾状态。
很多孩子告诉我们,他们休学在家时非常郁闷、无聊,也不想出门,只好打打游戏、上上网消磨时间。“打游戏其实也无聊,但不打更无聊”。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说他们是“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游戏障碍”等等。孩子内心是不接受的,非常排斥,这很容易导致更大的亲子隔阂和矛盾冲突。
而且如果父母这样想,也容易徒增焦虑,甚至可能物色一些戒网瘾学校准备把孩子送过去。这千万千万不要做!社会上仍有很多不规范、不科学的“戒网瘾机构”,反而对孩子们造成二次伤害!
第三,孩子目前状态和行为的背后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即使小部分人真的有“网络成瘾”症状,这也是表象。
这就涉及到我们一直强调的抑郁症、双相障碍背后的心理社会根源。尤其是抑郁症,其主要根源是患者成长经历中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典型双相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及部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都属于病理性记忆。
那叠加性心理创伤从哪里来?原生家庭、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通常占了较大部分,还有来自学校、社会、互联网的等等。
所以,如果父母能尽量修复孩子遭受过的心理创伤,哪怕是在现阶段只能部分修复原生家庭、父母不当教育带来的创伤,也会令孩子沉迷网络的行为有明显减轻。
第四,对于孩子的黑白颠倒、作息紊乱,家长不要过于焦虑,现阶段只要孩子有比较充足的睡眠时间即可。
为什么很多休学在家的孩子打游戏、上网到深夜?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晨重暮轻”的特点,他们晚上的精力和情绪状态相对较好;
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青少年患者在现实中不愿社交,但其实仍希望在网络上与人交流。打游戏、网络聊天、逛论坛等等,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方式。
而大部分网友也是在天黑才上线的,互联网使用的高峰一般在晚上。换言之,只有在夜晚、甚至是深夜,孩子才能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一起打游戏、消磨时间,释放压力。
那打游戏到深夜,第二天自然就会起晚。有的孩子凌晨2、3点才睡,直到下午1、2点才起床。只要他们的睡眠时间充足,睡眠质量较好,起来之后精神状态还可以,家长就不用太担心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
有的家长太焦虑了,又非常严格。孩子都生病休学了,他们还要求孩子像上学那样起床作息。孩子不起来他们就指责、掀被子、连拖带拉,非达到目的不可,这实在是愚昧、无知!千万别干这种事!
总的来说,孩子目前处于特殊时期,这种状态是暂时的、他们需要的。父母要懂得理解和包容。
第五,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具备“时间思维”,对当下的阶段不要灾难化思维,及时打住自己的负性情绪导致负性思维内容及消极行为的恶性循环!
“孩子这样不是废了吗?”这就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累了就要放慢速度,积极调整,后面才能跑得更快更好。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孩子现在也是这样。他们出现了精神心理障碍,说明他们需要慢下来,找原因,积极调整,然后把这段经历坏事变好事,以后才能发展得更好。这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怎么就废了呢?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盲目信从“心灵鸡汤”。家长除了调整心态和意识,还要积极行动,尽快去寻找、解决孩子心理上的根源问题,这个状态才会得以扭转。
所以,希望家长下一次再因为孩子而心急上火、出现灾难化思维时,要及时地跟自己说STOP!尽量不要再次对孩子造成伤害。调整好情绪和认知后,继续理性地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应对。
其实分析了几点之后,一些父母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就清晰了。比如:
-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游戏障碍”“网络成瘾”“手机上瘾”这些标签,更不要盲目送孩子去所谓的“戒网瘾学校”;
-千万不要作出切断网络、收手机、打骂孩子这种粗暴的行为。如果与孩子发生肢体冲突,或者导致孩子暴怒、砸东西的话,不排除很多精神科医生会将孩子诊断为双相障碍。
-现阶段千万不要要求孩子早睡早起,更不要强迫孩子按时起床、吃饭、学习和运动等等。
还有一点。有时父母可能会提起学习、学校、同学、老师等相关的话题,甚至可能只是在谈论别人的事。但孩子在这个阶段内心是非常焦虑、敏感的,无论父母的本意是什么,他们都有可能从负面解读,认为父母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希望自己赶紧学习。
所以,现阶段不要跟孩子谈学习,不要谈学校、同学或老师。总之跟学习、学校相关的最好先不提。
具备了以上意识,也知道要避开哪些行为之后,那父母还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逐步打破局面?
第一,还是一直以来反复强调的,父母要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能力和智慧,不断做出改变和提升。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反复强调患者的父母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而自我反省是一种意识、能力和智慧。很多父母已经有一定的意识了,但具体应该如何自我反省?从哪里入手?确实有很多家长仍存在困惑。
首先仍然要强调广大患者父母要尽快具备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凭空提出和产生的,而是基于以下临床心理干预中的发现。
青少年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是遗传、脑部的异常等生物学层面因素,那父母几乎不需作出自我反省。只需带着孩子找最好的传统精神科专家,接受最好、最昂贵的药物或物理治疗就行了。可事与愿违,光靠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难以令孩子实现康复。
而根据我们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发现,上述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组成的病理性记忆。而这些病理性记忆的来源之一是原生家庭,比如父母无意中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过度夸奖等。
只有父母看到并认可这一点,才有可能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
除此之外,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如果我们每个人想获得心理成长,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我们遇到挫折、打击时一味外归因,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又或者一味内归因,自责、自我否定,这两种归因模式都无法令我们的心理年龄得到成长。前者会导致人格障碍,现在社会上遇事总是指责他人、埋怨社会的人格障碍患者非常多;而后者往往会导致抑郁症状,甚至罹患抑郁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我否定和自我反省不是同一回事。自我否定是灾难化的,认为自己无能、失败、不可救药;而自我反省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有意识、有行动地改变和补短板,这样才能不断获得提升和成长。
所以,如果父母们理解了以上两个因素,并对此认可的话,一般来说就基本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了。
有了自我反省的意识后,还得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也就是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自我反省,如何反省。
第一点仍然是要积极学习、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尤其是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而不是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
很多人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主要来自与周边人的对照和自身的成长经验,“大家都这样啊!我小时候不也这样吗!”结果他得出的结论:“我好像也没做错什么啊!我觉得我做得还算不错了!”这种所谓的“经验”和对照是盲目的、表面的,是个“大坑”!
第二,先由父母中与孩子关系比较好的一方,继续积极地改善亲子关系。
可以由这一方家长主要负责与孩子的沟通。可以由这一方家长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孩子的作息日夜颠倒,父母吃饭的时候他在睡觉,他起床之后,父母可能已经出门了。而且很多孩子拒绝与父母说话。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作息,先把饭菜准备好,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