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高峰,总想换工作的你是不是遇到ld

“职业倦怠”,可谓是现在各行各业的普遍现象,据统计,70%的中国职场人处于轻微倦怠,13%的人处于重度。从数据上来看,如果你也有“职业倦怠”,倒也是挺正常。但是,你为什么会有“职业倦怠”?是什么导致了你出现“职业倦怠”是值得每一位职场人士深思的。

“职业倦怠”——有能力,没动力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伟大的作家赫尔曼·黑塞曾写过一首诗:“我天天赶路却没有目标,从不想停下来歇一歇脚,我的路似乎没有尽头。终于发现我只是在转圈,于是对旅行感到厌倦。”“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在年提出,指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虽然还有工作的能力,但是从心理上已经完全失去了继续工作的动力[1]。

“职业倦怠”≠懒惰

“职业倦怠”不等于懒惰!懒惰是一种不容易被改掉的性格。一个懒惰的人,几乎会始终保持这种懒惰,从初入职场到转身离去。而患有“职业倦怠”的人,“小白”“萌新”时是那么的不辞辛苦,勇往直前。但随着某些原因的出现,从一开始的怀疑、不情愿,到之后的行为情绪上的消极,再到之后从心理上破防,与懒惰的人“同流合污”。所以,懒惰是从始至终的,“职业倦怠”是“一落千丈”的。

你有“职业倦怠”吗?

如果你常有类似的念头或抱怨,如:工作又忙又累,感觉没时间休息,没时间自我提升;空闲时只想刷手机,周末时只想在家“躺尸”,其他啥也不相干,对啥都没兴趣;整天就是做活动、写文案,这样的工作毫无专业性和价值可言;工资低,不能满足生活开销。那么就需要警惕“职业倦怠”了。在“职业倦怠”这个概念被提出后,《马氏职业倦怠量表》又从三个维度展现了倦怠的三个层次[2]:01“我不行”——低个人成就感

这类人对工作评价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怀疑自己在组织中存在的价值,表现为经常会说“我不行,我没用”。导致其可能的原因:对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源没有足够控制、调动的能力,没有权威进而产生无力感;对工作量、薪资报酬、升迁、考核评价感到不公。

02“不想干”——去人格化

这类人对组织和同事都很不满,面对客户冷漠,目中无人,表现为在关系相处中经常起冲突。导致其可能的原因:和职场其他同事没有或不能建立良好的连接,在工作上或价值观上有冲突。

03“心好累”——情绪衰竭

这类人感觉自己情绪和资源消耗殆尽,既不想干,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对什么都没热情,表现为上班恐惧症。导致其可能的原因:长时间处于“我不行”“不想干”,并承担过量的工作。

结合以上,可以对照目前的心境和状态,给自己“把个脉”。

盲目跳槽只会让“职业倦怠期”越来越长

初入职场或新进入一家公司,我们总是带着全部的热情投身其中,但其实,这份工作也许只有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与我们“兴趣相投”,让我们感到兴奋、有价值。而牵涉其过程中的其他一些事情可能就不那么让人愉快、有意义了,甚至感到厌烦。所以,当你认为跳槽是解决“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时,不如先问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我不想要的是什么、哪些令我感到愉快,具有正向作用、是有价值,能够长期发展的、哪些是我令我讨厌的、容易产生负能量的、是消耗自己心理和身体的。

“ikigai”原则:

我喜欢什么?

我擅长什么?

我可以做什么来赚钱谋生?

这个世界需要什么?

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太繁琐可以试试日本“长寿岛”Okinawa上的“ikigai”原则。四个问题答案的交集,就是最适合你的ikigai你会发现,一个人的“ikigai”可能与收入、地位并不挂钩(图片来自网络)就这样,详细的列出一个清单,然后做出某种理性量化权衡,听从内心最迫切的召唤,或改变现在的工作,或投身于下一个类似工作的公司,或干脆转型、改行。比如有些职场人通过量化权衡思考后,发现自己乐于去做物品整理,这会让她更有成就感,同时还能被治愈,于是转行做起了物品收纳师;有些则在为孩子寻找合适幼儿园的过程中,发现了兴奋点,原来自己这么喜欢和小孩子打交道,于是转行做起了私立幼儿园。当然,也可以不做这么大的改动,从现在的工作本身入手。比如调整自己的办公环境,添置几件调节心情的小摆件、绿植、与家人的合影、爱豆的海报等,从而让自己处于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再比如与自己的上级进行一次深入沟通,说出你的现状、困惑,以及需要的调整,进而从中获取帮助。摆脱“职业倦怠”症是漫漫职业路上的一场重要修行,真正需要去解决的无非就是手头事和周围人。放松心态,调整方向,找寻方法,尝试改变,祝你早日摆脱“职业倦怠”!如果您有关于心理问题想咨询,可以点击下方「橙杏健康科普」卡片进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epagri.com/dcfs/17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