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年前苏联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核辐射在人们心中阴云不散,“辐射”已经不幸成为“核辐射”的代名词,成为人们畏惧的对象。到底辐射对人们身体的危害有多大?每种辐射都一样吗?
有没有必要采取防护?首先就应该搞清楚辐射的意义。“辐射”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①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②热的传播方式的一种,从热源沿直线向四周发散出去。光线、无线电波等电磁波的传播也叫辐射。辐射,本身是一个中性词。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产生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核电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花岗岩地砖,从医院的X光机到太阳光,从手机、微波炉、高压线到电视台广播台的信号塔,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辐射。应当确立的正确概念是,辐射并不可怕,只要辐射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就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伤害。
2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的辐射是什么?我们关心的辐射,通常可以分成两类,即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它们有着不一样的概念、机理和特点,需要分别进行区分认识。医院的X光拍片和肿瘤放射治疗,工业上放射源的应用等属于电离辐射范畴;日常生活中的无线电信号、输变电工程、广播和电视信号属于电磁辐射范畴。
3什么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也叫非电离辐射,顾名思义,电磁辐射就是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振荡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我们日常提到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光、微波还有无线电波,这些都是电磁波。移动通信基站发出的电磁波就是电磁辐射,即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的能量低于10电子伏特(eV),频率小于2.4×赫兹(Hz),不足以使原子产生离子或自由基。对于大部分可见光甚至更低频的红外、微波辐射波段,由于光子的能量比分子间化学键的能量小,是不可能破坏分子结构的。如果波长合适(主要是红外光),能够被分子吸收(跟分子的振动或者转动能级恰好匹配),那么分子会吸收这种电磁波而使得分子运动变得剧烈;而微波波段的电磁波能够驱动某些极性分子(分子内部有带正电和负电的部分)做振荡运动,使得分子之间互相碰撞,也会加剧分子的运动。总之,就是在这一波段的电磁波的作用下将会使得人体温度升高,电磁辐射的热效应是确定的。
4国家规定基站的电磁辐射照射限值是多少?为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我国发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8)对电磁辐射照射限值进行了详细规定,其中30~MHz这一通信领域应用范围内的标准限值为功率密度0.4W/m2(折合为电场强度12V/m),比西方和国际上的标准要严格。《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具体标准原文如下所示:公众照射:在一天24h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1要求。
表1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5目前国际上对基站电磁辐射的标准如何?国际上,有两大主流标准,一个是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CommissionforNon-IonizingRadiationProtection)发布的标准(ICNIRP导则),主要使用范围在欧洲、澳大利亚、新加坡、巴西、以色列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区。另一个标准是美国的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标准(IEEEC95.1-)。主要使用范围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我国早在年就颁布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8),该规定的电磁辐射限值标准比国际标准要严格许多。部分国家和组织的公众电磁辐射限值标准见表2。
表2部分国家和组织的电磁辐射公众限值
从表1可知:我国的公众辐射限值标准仅为40W/cm2,比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和欧盟国家标准严格很多。
6世界卫生组织是怎么看待基站的电磁辐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年5月发布的电磁场与公共卫生项目中《基站和无线技术》专题中对基站的电磁辐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