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国中国书法趣闻之独树一帜郑板桥

中国书法趣闻之独树一帜郑板桥

郑板桥

提起郑板桥,大家会自然的想到清代的“扬州八怪”,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也会联想到“难得糊涂”四个字。这似乎是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四个字。看郑板桥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的表现出来。其章法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乱石铺街”之状。这就是郑板桥独树一帜的字体,叫“六分半书”,世人称“板桥体”。“八分”是隶书中的艺术书体。八分书的特征就是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其结体属于斜画紧实类。汉隶八分体,是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为东汉碑刻上的隶书,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代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一般的学写隶书者都很重视东汉碑刻,以别于“唐隶”。“六分半”是郑板桥独创的书法字体,他以隶书的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创出这种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而隶书的成分多于楷书成分的字体。由于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郑板桥戏称自己所创的这种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其实他的这种创造,是来源于“顿悟”,这种顿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来的,那必须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做基础,是一种日积月累到达一定的程度,形成的“质”的飞跃。

郑板桥书法

郑板桥早年书法工稳,初学晋帖,后又广临历代大家法帖,他字学汉魏崔瑗、蔡邕、钟繇,古碑断碣(音结),刻意搜求,楷书得益于《瘗(音益)鹤铭》,行书得力于苏东坡、黄庭坚,草书学怀素。正是在这碑帖兼学的基础上,才有了他瞬间的“顿悟”。郑板桥出生在江苏兴化县一个穷苦的读书人家庭,名为郑夑。在他的家乡兴化城外有护城河,人们在河上以木板架设一座桥,称为“板桥”。居住在古板桥的郑氏一族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板桥郑”,后来,郑夑自号为“郑板桥”。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小小的板桥失去了母爱,又得不到良好的照料和护理,在众人的眼里,他是一个目光呆滞、反映迟钝的傻孩子。

郑板桥作品

在郑板桥懂事之后,他的父亲开始教他读书、写字,还教他画画玩儿。父亲特意教给了他一句话,叫做“笨鸟先飞早入林”。他见板桥似懂非懂,有一天傍晚,便把板桥带到村头的树林边,指着一群一群投林归巢的飞鸟说到:“孩子,你看见了吧,有的鸟飞得快,有的鸟飞得慢。那些飞得慢的鸟早早入巢了,明白了吗?”郑板桥说到:“我明白了,我是笨鸟,就应该学习笨鸟的样子,早早飞,先入巢。”郑板桥将父亲传授的这一句话,牢牢的记在心里。他知道自己笨,就想出一个“以勤补拙”的好办法。以勤奋的精神来弥补自己先天的不足,别人读书读一遍,他就读十遍,别人画画画十遍,他就画五十遍,别人临摹字帖写五十遍,他就摹写上百遍。

他流的汗水,他付出的辛勤劳动,总是比别人多。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郑板桥在伙伴之中成了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就连那些认定板桥“天生愚痴”的人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了。郑板桥在十四五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他又不愿意拖累父亲,便在扬州街上摆了一个字画摊,靠出卖字画来维持生计,同时继续钻研书法和绘画技艺。后来,郑板桥的书画技艺日臻成熟,也成了当地的一个书画名家。曾先后三次进京为官,担任过山东范县和山东潍县的县令。

随着书画技艺的不断长进,渐渐地,郑板桥又有所不满足了。他觉得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不能总是停留在现有的临摹水平上,应该朝着更高的艺术境界攀登。他总结到:从古到今凡是有作为的书法家和画家,没有一个是因为临摹而出名的,都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那么,这条创新的路在哪里呢?由于长年累月的学习,郑板桥患上了一种颇为奇怪的职业病,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只要是闲暇无事,他总是不停的用手指在空中划来划去。在别人眼里,他就像中了魔一样,疯疯癫癫。

郑板桥故园

有一天夜里,郑板桥睡梦中还在练字,他的手指在被窝里比比划划,一下子划到了妻子的后背上,妻子被惊醒了,睡意朦胧之中她大声喊到:“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别在我身上划呀,去划你自己的体。”说完,又翻身睡去。郑板桥惊醒过来,妻子刚才说的话听得清清楚楚,他反复琢磨着,觉得其味无穷。这哪里是梦话,分明是在评论书法呀!练字就要有自己的“体”,这种自己的“体”,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一个人的独特的书法风格。从此以后,郑板桥不再只学晋代书帖了。他远学篆籀,近学诸子百家,凡是在书法上有所创新的字体,他都要进行一番耐心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对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江苏镇江焦山的摩崖石刻《瘗(音意)鹤铭》的研究,使他受益匪浅。

郑板桥故居

有一次,郑板桥从家乡的一天小溪旁走过。淙淙的流水象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情歌,听起来既熟悉又亲切。当郑板桥的目光接触到了岸边沙滩,那一块一块被溪水冲刷得又光又圆的石头时,不由的眼睛亮了,原来,这些曾经看惯了一千次、一万次的石头,引起了他丰富的联想。在他眼里,那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变成了有情之物。它们各自占据着一定的位置,显得错落有致,互相呼应。在洁白的细沙陪衬之下,简直成了一幅有意境幽深的艺术佳品。回家之后,郑板桥就研墨铺纸,在洁白的宣纸上尽情挥毫,乱点乱抹,纵意挥洒。不一会儿,就把一张纸写得满满的,他停笔观赏,十分愉悦,自己不断的连声叫绝。

郑板桥的新书体就这样出现了,它引起了扬州的轰动,在当时的书坛,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就是咱们前边提到的“六分半书”,人们形象的称为“乱石铺街”,有的人说得好听一点儿,叫“乱玉铺街”。有一本书叫《板桥自叙》,他在书中说自己“每读一书,必千百遍”;“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及诗文词集,传奇说薄之类”。这似乎透露出郑板桥杂学旁收而且偏离正统的特性,这一点在他的书法上体现的很明显。

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一书中说:“板桥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极瘦硬之至,亦间以画法行之。”阮元在《广陵诗事》一书中说:“郑夑少为楷法极工。自谓世人好奇,因以正书杂篆隶,又间以画法,故波磔之中,往往有石文兰叶。”纵观郑板桥的书法,有两大特点:一是错综、融合各种字体,另一个是书法融合画意。大家都知道,郑板桥是以画竹著称,他把画竹的画法融入书法之中,而在他的竹子中也能看到书法的笔法。看他写的“人”字可见一斑,一撇一捺,就像竹枝竹叶。

丹青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epagri.com/cf/19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