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师教你自我催眠3步法,治好你的

为什么“假期”总是过得这么快?

因为,假期没有上午!

今天是五一假期后上班的第二天,你刚刚的一上午,是不是这样度过的?

不想洗脸,不想梳头,不想说话。以睡眠中的形象,进入第一天的工作。

好不容易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公司上班。结果,工作效率奇低,莫名烦躁发脾气,谁说话都不想理。

不想面对同事客户,害怕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

面对一堆工作文件,毫无感觉。满脑子都是:没通关的游戏、没追完的剧、没见到的人。

这篇文章发出来的时候,你应该在吃午饭吧。是不是看什么都没食欲呀?是不是觉得这样没食欲也挺好的,正好可以把假期积累的脂肪,消耗掉呀?

别做梦了!我现在都能预料到,你下午和晚上狂吃零食和甜点的情景。并且,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假期过后,才是人们累积卡路里最多的时期。大概,是希望用食物,来缓解“节后综合症”带来的郁闷的情绪吧。

美国俚语词典(UrbanDictionary)对于“节后综合症“(Post-holidaysyndrom)的定义是:

根据词典中的释义,“节后综合症”指的是,当你经过了一个大长假之后,生活、工作的规律被打破,从而产生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症状。一个患有节后综合症的人,一般晚上很精神,白天很萎靡。这跟节假日期间过度玩乐是有关的。

虽然,这个解释被标记为"topdfinition"。但是,我觉得这个定义并不完整。

“美国俚语字典”里的这个定义,只描述了“节后综合症”的生理症状。而真正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造成负面影响的,是“节后综合症”的心理症状,即:人们在从假期返回工作时,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的心情。包括但不限于:疲倦感,食欲不振,缺乏注意力,烦躁和无助感等等。

正因为节后所体验到的情绪反应,和“抑郁情绪”很相似。所以,“节后综合症”又被称为“节后抑郁症”,它是由以下6个互相关联的症状组成的。

名称

症状

原因

疲劳综合症

做事无精打采,疲劳想睡觉

假日缺乏有氧运动,作息也不规律,经常通宵狂欢,影响生理和心情

睡眠紊乱症

难以入睡,整夜失眠,甚至造成上火、便秘、油脂分泌过剩

打乱了人体正常生物钟,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

代谢综合症

没有胃口,觉得很饱、甚至反胃

节日期间饮食无规律,烟酒无度,暴饮暴食,营养不均,身体超负荷

情感失调综合症

心神不宁,躁动不安,甚至感到孤单、抑郁、无聊

从高兴兴奋回归到平静的日常,心情有了时差;大脑适应不好,引发焦虑,神经衰弱,不愿意走出过节状态的情绪

沉溺网络综合症

眼睛不适、头重脚轻,眼睛看东西发花,甚至还会出现双影

节假日期间,足不出户,整天与电脑手机为伴,每天盯着屏幕,沉溺于视频、游戏、朋友圈无法自拔

上班恐惧症

不想上班,甚至茶饭不思,身心疲惫,精神涣散,缺乏干劲

无法从放松的节假日节奏,一下子跳跃到无比紧张的工作中,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难以适应快速的节奏

为什么会出现“节后综合症”呢?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运作模式”,也叫做“动力定型”。

假期的这几天,就会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等到假期过后,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已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就需要被恢复或是重新建立。这个重建过程,就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即所谓的“节后综合症”。

如果想要尽快消除“节后综合症”的影响,改善自己的情绪、增加幸福指数、提高工作效率,你需要来试试这个“理想自我”的自我催眠方法。

▍第1步: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在你的工作当中,可以取得一个你比较满意的进步或是成就,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第2步:

当想象出“第1步”中的情景后,继续在想象中,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场景之中,去感受:

a.你在哪里?发生了什么?

b.想象场景中的那个你,有什么样的积极正面的感受?

c.你有什么样的积极正面的感觉?

d.你的动作和姿势,有了什么样的改善和进步?

.你的脸部表情和声音,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第3步:

不断地重复“第2步”,直到能够很好地体会到,“第2步”中提到的所要要素。之后,让自己进一步去观察:

a.想象场景中的那个你,脑子里正在思考着什么积极正面的想法?

b.除了当前的进步,还有什么正面的变化,是你所期望的吗?

c.你从这些进步和变化中,得到了什么物质和精神的滋养?

不断地重复“第3步”,直到能够很好地回答,“第3步”中提出的所有问题。之后,深吸一口气,在自己准备好的时候,让自己慢慢回到现实,睁开眼睛!

进行这3个步骤的过程,实际就是运用催眠技巧,在潜意识里,帮助你激发“工作热情”和找回“工作目标”的过程。这3步做完之后,高效工作所需要的“动力定型”就建立完毕了。你就又恢复成那个神采飞扬、热情积极的“高能量职场人”了!还不快来试试:)

我们都知道,没有所谓“不累的工作”。要么身体累、要么心里累、要么身体和心里都累。看你想选择哪一个。一切,都是选择的结果。而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用归零心态找到自己的初心。同时找到一个同频的环境也是放松的好方式,来到我们的知识星球“婷婷的心理会客厅”,这里有+蜻蜓一起分享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心理学习心得,清理情绪垃圾,释放自己,了解自己。相关阅读《"忙着照顾别人,却总忘记关心自己"

用“自我关怀”度过寒冬》《生活很难怎么办?那就找回节奏感!》《头晕胃疼胸痛,原来是"焦虑症"的伪装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epagri.com/wlzhz/17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