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防范安全风险
着力提升安全文化
二三〇所“4.6”安全日专题—职业卫生
Q1: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答
职业卫生
●是对工作场所内产生或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损害进行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预防和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影响和危险,使工作适应劳动者,促进和保障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利。
职业病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92号),将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为6类:
1、粉尘:包括矽尘、煤尘(煤矽尘)、石墨尘、电焊烟尘、其他粉尘等。
2、化学因素:包括铅、汞、锰、镉、磷、砷及其化合物等;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气、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3、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噪声、紫外线、红外线、工频电磁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等。
4、放射性因素:包括密封放射源产生的电离辐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X射线装置(含CT机)产生的电离辐射、加速器产生的电离辐射、中子发生器产生的电离辐射、氡及其短寿命子体、铀及其化合物等。
5、生物因素:包括艾滋病病毒、布鲁氏菌、伯氏疏螺旋体、森林脑炎病毒、炭疽芽孢杆菌等。
6、其他因素:包括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刮研作业等。
辐射是什么:Q2
答
辐射基础知识
●辐射一般分为致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X、Y射线与其他可以导致物质电离并产生离子对的带电或非带电粒子的射线属于致电离辐射,简称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微波等电磁波属于非电离辐射。一般认为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大于非电离辐射。
人受到电离辐射照射,辐射与构成生命机体的物质相互作用,导致组织和器官出现功能或结构的变化、损伤甚至损害,引发辐射生物效应。
Q3:辐射对人的影响
答
●根据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提出的辐射生物效应分类,辐射损伤效应(健康影响)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是指正常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的一种辐射效应,超过剂量阈值时,剂量愈高则效应的严重程度愈大。随机性效应是在低剂量范围内,发生癌症或遗传效应的几率与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辐射效应。
●衡量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的标准是,人吸收了多少放射性能量。不同的放射性类型,同样能量给生物造成的损害是不一样的。
●人体不同部位对辐射伤害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性腺(生殖细胞生成区域),骨髓,乳腺,甲状腺等区域对辐射敏感,容易受到伤害。
●自然条件下,空气,人体自身,土地,建筑都有放射性辐射,叫背景放射性辐射。人体一年接受到的背景放射性辐射全球平均为2.4毫西弗,不同地区略有差别。
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控制:Q4
答
控制对象
●控制作业环境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
●控制直接作用人体的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
●控制接触时间(包括单次接触时间和累计接触时间)。
控制措施
●优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
●辅以个人防护措施。
●配套卫生保健措施。
●采取组织管理措施,强化职业病防治管理。
控制对策
●消除,使作业环境不存在危害因素,实现本质安全。
●减弱,部分消除作业环境的危害因素,使危害程度降低。
●限制,将危害因素局限在作业环境中的特定空间。
限制形式
●限制在一个全密闭(屏蔽)的系统。
●限制在一个半密闭(屏蔽)的系统内。
●限制危害因素进入隔离操作室。
●限制危害因素与人接触。
●限制危害因素与人接触的时间。
文字
廖艳陈运光
编辑
肖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