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学者已经开始早逝活着比发表更重要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www.bdfyy999.com/m/

最近看到新闻:《“90后”学者胡岳峰意外去世》。我心里又“咯噔”一下:我也是“90后”,而且最近也为身体的一些信号而焦虑不堪。

数了数,就算最早年生的“90后”学者,现在也才34岁,也才工作没几年。再数一数,最近去世的“90后学者”已经有几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岳峰(34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佳佳(33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廖梓豪(31岁)……如果要再数一数早逝的“80后”学者,那可就更多了。

尽管有的是意外离世,有的是医治无效离世,但确实我们也从中看到青年学者的压力:不仅是身体压力,更是精神压力。比如,去年年底,“80后学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祝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世,终年41岁。祝教授在不到40岁的时候就评上教授,但是据一位同事回忆评论:“他说学术压力很大。”“大家都闭门搞科研,越来越卷。”

我之前就翻译和分享过一篇文章,关于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在患病临终之际如何反思自己的人生。感兴趣可以阅读:

这次,我特别想分享一篇讲台湾实践大学副教授、前“中研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郑陆霖老师的文章——作为学者,要墨迹思维,学会在日常中照顾自己的身体。

郑老师自己也曾是个“很卷”的青年学者,后来经历了严重的病症并康复,所以深有心得。他尤其告诫我们:学者经常犯“唯心主义”的毛病——不要以为做学术只是脑力劳动!它也是体力劳动!他更从“过来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不要以为学术生产力是靠“不休息”,其实反而是靠“会休息”!

作者丨郑陆霖(台湾实践大学副教授、前“中研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对原文略有删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郑陆霖老师,图源自theaffairs.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epagri.com/wlzhz/208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