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广西来宾市,深夜漆黑的街道上,只有侨眷江倚文的店面还亮着灯,她正在制作印尼风味蛋卷。只见她的手在蒸汽升腾的锅中“起舞”,麻利的身影穿梭于4个锅前,在熟练的一盖一掀一卷中,冒着热气的蛋卷新鲜出炉。
江倚文的母亲曾在印度尼西亚生活,上世纪60年代回国,定居广西来宾华侨农场。逢年过节,华侨农场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东南亚美食。她从小就吃母亲做的九层糕、摇摇花、绿馍等印尼特色糕点长大。
“小时候生活很艰难,没有烤箱,母亲带着我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的油漆桶盖子、木炭来做烤饼。”江倚文说,糕点是归侨的传统美食,留存着归侨侨眷儿时最甜蜜的回忆。
14年前,继承母亲手艺的江倚文决定以糕点开启创业之路。
为获取最佳食材,做出最地道的印尼风味,她颇下了一番功夫。“斑斓叶是做印尼糕点不可或缺的主要食材,我花近两年时间在各地寻找香气最浓烈的斑斓叶,不断地改进配方,以确保做出来的糕点跟我在印尼吃到的一样。”
江倚文先后6次前往印尼,在亲属的帮助下“取经”当地地道美食。“每天都在品尝美食的路上,拜访数不清的小摊贩、有名气的糕点店,旅途风景根本无暇顾及。”她还曾因在印尼购买大量糕点模具,导致乘机返回时行李超重,不得不额外支付千元费用。
在遵循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为了获得更多大众接受和喜爱,江倚文还对糕点进行创新研发。以最具代表性的印尼九层糕为例,她自创出巧克力、榴莲、玫瑰等新口味。
广西是中国主要侨乡之一。江倚文参加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的东南亚美食制作大赛,不仅拿了奖,而且在参观品尝其他归侨、侨眷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收获颇丰。通过学习交流,她琢磨出其他各类东南亚点心的做法,熟练制作的糕点种类达到20多种,学会烹饪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家的多种菜品。
由于长期埋首制作糕点,江倚文落下不少“职业病”——十指指纹几乎被磨平,手上也有明显的烫伤痕迹。“我是一个‘糕点痴’,我对归侨美食太热爱了。”她摸着自己的手指说,“虽然很辛苦,但每研究出一款新的美食,内心的快乐无法用语言表达。”
从摆路边摊起家,到拥有自己的店铺,再到店面扩大至两层楼,通过食客口口相传,江倚文的糕点不但在当地逐渐受到欢迎,更吸引了各地的华侨华人慕名前来。江倚文已经成为多个归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