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是一年中“震动”很大的时候。在天,则表现于气候变暖,雷火始见;在地,则表现于百草回芽,冬眠的动物、虫子开始出来活动;在人,则表现为阳气由冬天的蛰伏于肾水之中封藏状态,变为肝木之阳气升发状态。
很多身体虚弱的人到了惊蛰节气当天,身体会有很大的反应,如出现头痛、失眠、心悸等不适。
在这重要的节点,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寓意跟害虫等一切不好的东西分离,希望在气候多变的春日,能让疾病离身体远一点。
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梨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喉化痰之效,特别适合这一节气食用,可生食、煮水、蒸或榨汁。但因梨性质寒凉,不宜食用过多,肠胃不好的人更要少吃。
说到远离疾病,惊蛰时节百病易发,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变得活跃起来,这时最适合补充人体的阳气。阳气充足后,才可将人体邪气一并带出体外。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疾病便难以近身,人自然就精力充沛!
疏肝利胆
中医学上,以四季配五脏,春季属肝脏,中医很早就提出“春宜养肝”的说法。春季应保持肝脏的生理功能,以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
之前我们在“养肝”的文章中提过(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