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星期五
编辑:豹豹
内容:陈二虎
正文共字1图
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前一阵,有一段令人悲从中来的视频在微博上火了。
视频中,一个尚未变声的稚童在臭名昭著的,专门电击折磨网瘾少年的13号室里面传来的凄厉的哭声。孩子一边撕心裂肺地哭着,一边绝望地喊着“妈妈”,殊不知自己喊着,期待来救自己的人,正是把自己推入地狱的始作俑者。
视频顿时传遍了微博,即使被撤掉了热搜,几天后,该话题仍然保持着十几分钟一条的微博量,一时造成了微博网友对杨永信和把孩子送入网瘾戒除中心的家长的愤恨和谴责。
//////////
该视频的录像者,就曾经在杨永信的网瘾戒除中心呆过一个月,成功逃脱了出来,录下这个视频也只是为了能够把孩子们在里面所经历的苦难客观地展现在世界的眼前。
几年前,当柴静怀着专业的,平缓客观的发问态度,问杨永信自己所用的高电量电击“疗法”,频繁的殴打,培养孩子们互相打假报告,互相仇恨和不信任,让未成年的“问题孩子“觉得掉进了无边无垠,永远也出不来的地狱,到底有没有错呢?
杨永信面不改色地回答:“如果你有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很简单,杨永信抓住了“有效”这个关键词,这个送孩子进网戒中心的家长的敏感词。是啊,他们要的就是速度,他们对柴静说道:“我们不是专家,所以我们不想了解其中的状况。医院。”
在柴静的节目中,柴静对网戒中心的家长提出一些检测他们是否是好家长,是否在孩子网瘾形成之前试图矫正过他们的问题。
过程如下:
家长的手霎时间就纷纷举起来,长成了一片怕人的黑森林。在孩子只能通过网络游戏,和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建立短暂的伙伴关系,来代替父母本该给他们的陪伴的时候,送孩子进网瘾戒除中心的家长们却从不愿意反省孩子是如何染上网瘾的。亦或者,他们迫于竞争和生存的压力,无暇顾及孩子。他们认为经济上的养育已经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极限了,也不会花脑筋去反思这样的说法时候值得商榷。
//////////
在网瘾戒除中心,家长们通常也会陪读,他们认可杨永信用会伤及孩子大脑的电击“治疗”,也认可孩子们进入一个以互相告发,来为自己“缓刑”的,对他人毫无信任的,类似文化大革命一样的生存环境。
他们甚至微笑着认为,孩子们被送入这样一个“制度化”的“教育机构”,自己在一旁旁观,就等于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杨永信等人,自己可以坐享其成地收获一个唯唯诺诺,对自己的任何指令都点头哈腰的“乖孩子”,甚至“成功孩子“。
正好,杨永信称家长们为“盟友”,并且希望他们可以完全配合治疗中心的所有安排。
孩子们的头部被电击“治疗“第一次之后,就有可能会出现对家长和杨永信无限服从的状态。这一绝对服从的行为和态度,可能是为了脱身而做出的表演,也可能是因为畏惧逐渐失去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变成唯生存主义的玩偶。
我们不难看出,杨永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留下来,拖长治疗的时间,好把更多的钱塞到自己的口袋里。毕竟,在从来不曾了解育人为何物的家长眼里,只要孩子没头脑地“听”家长的话,就像服从上帝一样服从他们,就说明“孺子可教”,也说明没有白被杨永信电到后来随时都会头痛,乏力。这就是杨永信说服家长把孩子送过来的方法。
//////////
其实,孩子染上网瘾,一般是这样一个流程。最开始,孩子只是因为同龄人的邀约,或者家里没有人理会他,或者家长给的压力过大,玩网络游戏放松一下,在这样能的情况下渐渐入迷。因为家长不严加管控,懒得理孩子,或者只是吼孩子,打孩子,却不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应该沉迷游戏,不做功课,最终导致孩子脑中有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家长很坏,游戏很好“,从而认为游戏就是比家长对自己好,起码能赋予自己短暂的快乐。
没有天生的网瘾少年,沾染上网瘾的过程大概是如下:
开始玩电脑--家长不管束/不严加看管--爱上玩电脑--对电脑上瘾--家长的严厉话语和体罚不再奏效--成为网瘾少年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中途中止网瘾的形成的方法,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切断网线,切断家庭wifi,没收电脑,布置跑圈任务耗光孩子的体力,或者严格要求孩子的成绩,将打游戏作为鼓励孩子学习的动力等等方式。然而,这些孩子的家长全部都不作为。
真正的恶魔不只杨永信一个,更是亲手把孩子送进所谓的网瘾戒除中心的家长。杨永信狡猾地撒下网来捕捉家长想要推脱责任的欲望,但身上有着不想管孩子,希望孩子可以“自动”长成可以给自己争脸的人体奖状的家长,却是把孩子堕入地狱的始作俑者。
这个地狱不只是几年在网戒中心,让精神和肉体受摧残的地狱,而是一生中都无法摆脱各种心理疾病和创伤后心里反应,如暴躁易怒,对任何人都无法信任,不分青红皂白地展现攻击性人格,甚至成为周遭社会环境和国家的累赘等等。
//////////
在这一则案例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网戒中心对孩子人格的摧毁性影响。
暴躁,易怒,分不清谁是谁非,认为全世界都在和自己做对,事实却是他们在破坏全世界的秩序。他们无法不用杨永信等人在网瘾戒除中心对待他们的方法,来面对社会中的其他人,被动而悲哀地成为杨永信的代言人,对他人施暴却不知悔改。
//////////
那么,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在发生在更多孩子身上呢?
我们认为:
不要让所有玩游戏的孩子都梦想着成为电竞选手,甚至认为这样一来自己沉迷游戏就没有错了。真正的电竞手面临重重职业压力,是百里挑一的高竞争行业,绝非可以“每天玩游戏”,人人都可以入行赚钱的,容易得到的饭碗。真正的电竞手的人生充满了高频率的竞争率和淘汰率,毕竟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电竞手。
在努力和娱乐之间寻找平衡,是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成年人的基本技能。网瘾少年明显缺少这一个让他们能顺利步入社会的技能。父母的培养方法,应该是让他们从根上知道,要为自己谋前程,通过提高学习成绩来增大自己养活自己,或者工作之后物质水准能够尽量不降级的几率。父母没有义务养育他们一辈子,而在社会上立足要的就是自律的能力,缺乏自律能力的话则会成为拖累社会的寄生虫。
家长选择生下孩子,就意味着要为ta负责。哪怕当初生孩子只是为了完成社会期许,或者意外受孕,自己不对育儿一事感兴趣,但是既然孩子已经客观存在了,家长就都要花时间陪伴他们,矫正他们的不良嗜好,让他们今后可以自食其力地过日子。
希望这个世界,不再传出13号室里未变声的稚童,凄厉而绝望的哭声。
*本文由知更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周精彩回顾
目前+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