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育精彩走出职业倦怠
汤立宏(上海)本周末,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一中作了一场题为《发现教育精彩走出职业倦怠》的专题讲座,我的讲座提纲是——
一、职业倦怠缘于工作中的高压力与挫败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表现及其消极影响
三、感受幸福:内发教师职业主观幸福感受
四、体验成功:积累享受教育实践成就喜悦
五、发现乐趣:寻找教育过程创新兴趣乐趣
六、生涯规划:带着理想憧憬百折不回前行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reudenberger于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按照学术界的研究,职业倦怠表现通常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不少人对职业倦怠的认识存在偏颇,对其危害性也缺少足够的认识。我的学习研究体会是,职业倦怠不仅导致相关个体对工作的缺乏热情,影响工作的质量,而且,也影响到个人的言行、思维方式,伤及个人的身体身心。总之,职业倦怠于人于己都极其有害。
提到职业倦怠,很多人将它归结为相关主体(从业者)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所以,许多专家报告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进行讲座的。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它的全部。
再则,讲到一个人职业倦怠,也并非怂人听闻——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许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问题是,要从短时间、轻度的职业倦怠状态中迅速走出,重启工作、事业、人生的航程。
我还认为,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当然,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职业枯竭”这一表述比“职业倦怠”更能准确地反映人们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种心理感受与职业状态。只是,人们讲“职业倦怠”似乎更大众化一点。且为命题作为,应讲座方的邀请而作专题讨论,我只能“随大流”“客随主便”了。
我感到,“职业倦怠”与“职业枯竭”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职业倦怠”更多地是从相关主体(从业者)的内心感受出发进行定义的描述的,而“职业枯竭”则更多地是从“倦怠”产生的根源(同时也包括相关主体——从业者的内在感受)进行定义和描述的。
而造成“职业枯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相关主体(从业者)的内在原因,如因自身工作技能欠缺、身体条件不够以及家庭原因等而缺少工作中的热情、动力;也有受雇的单位主体在工作条件、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使从业者未能享有必要的工作保障和激励,进行造成工作中的热情、动力衰减。
因此,有效遏止“职业倦怠”与“职业枯竭”,需要双管齐下:一是自我修炼;二是外部环境(受雇单位主体)的积极呵护与影响。
基于此,云南省昆明市呈贡一中(又称“昆明三中呈贡学校”)从人文治校的高度,深入解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原因,并积极探寻防止“职业倦怠”产生以及帮助教职工走出职业倦怠的有效办法——
呈贡一中的李文娟校长是云南省中学地理学科名师工作坊的坊主,她不仅在中学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并且,在担任昆明市呈贡一中校长后,努力从加强学校教职工队伍的整体建设以及实现学校各方面工作协同、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科学确立学校发展的抓手,寻找工作突破口。可以说,这是该校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也是这一所学校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希望所在。
李文娟校长及其领导团队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简单、机械地将“职业倦怠”与“职业枯竭”视为教职工的个人行为,而是从组织人文关怀的高度既呵护、又引领;同时,不是单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