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年轻华人同胞在坦桑因为恶性疟疾不幸地离开了我们,年仅25岁。如今坦桑已经到了雨季,连日的大雨,潮湿的天气,正式蚊子繁衍的好时机,只要你的肉稍稍漏在外面,它们一定会前赴后继的扑向你。关于疟疾,我们知道的还是知道的太少,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坦桑这样缺医少药、医疗水平如此差的地方,一定不能大意!一旦有任何不适,医院做检查,切记不可拖延。
前天的“疟疾”风波告一段落,经过两天的休息,基本差不多恢复了,感谢各位的关怀!我的病综合看,应该是急性肠胃炎,目前除了拉肚子(比较轻微),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了。借此机会,也找了一些关于疟疾的信息,与大家分享,做到心中有数。
先来看看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在巴加莫约做的蚊子实验吧。
近期东非海岸暴雨季,对寨卡、黄热病、疟疾、谷裂热等又爱又恨,为了见识东非海岸生态下蚊子的繁殖速度,“恋上”蚊子行动启动:对照实验,控制因素,采样、检测……果然厉害,实验桶在三夜之后,每平方厘米竟然可以见到十多个蚊子BABY……容积15升的桶內壁可以到达上百只甚至更多……也就很容易解释了,是人影响了蚊子的家还是蚊子影响了人类……更容易解释一个3.5万人的小城(Bagamoyo)1天会有到多疟疾病人……
结论:在热带发展中的伙伴们,别让蚊子恋上你,吃好睡好心情好才是真爱!
——年4月27日,来自清华大学高博士(医学人类学专业,驻Bagamoyo研究者)
接连的雨季,让炎热远离,但却让蚊子开始肆虐,坦桑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潮湿的环境,更有助于蚊子的繁殖,因此,严防疟疾,是在坦人员必须严打的一场攻坚战。
一般来说,疟疾是透过受感染的雌性疟蚊叮咬来传播的。寄生虫疟原虫会透过疟蚊叮咬从蚊子的唾液中传入至人类的血液中,接着疟原虫会随血液移动至肝脏,在肝脏细胞中发育成熟及繁殖。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疟疾引起的典型症状有发烧、畏寒、不适、呕吐以及头痛。在严重的病例中会引起黄疸、癫痫发作、昏迷或死亡。
这些症状通常在被蚊子叮咬后十到十五天内开始出现,没有受到适当治疗的病人(但症状缓解)可能于数个月后会再次出现这些症状。疟疾的患者可能会在一段无症状期后复发。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4.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