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圈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名为《老外如何评价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作者在文章中把美国人、欧洲人与中国人的一生,放到一起做比对,总结如下:
大多数美国人的一生
0—10岁:参加野地考察等各种集体活动;10—20岁:谈恋爱和追梦;20—30岁:找份平凡稳定的工作;30—40岁:终于发现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车有孩子的生活;40—50岁:常常在工作压力中度长假;50—60岁:享受教会生活,旅游;60—70岁:开始写回忆录,旅游;70—80岁:安度晚年;死后:一般进公墓。
大多数欧洲人的一生
0—10岁:参加学校乐队,学习古典音乐等;10—20岁:组自己的乐队,进行各种尝试;20—30岁:严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响;30—40岁:乐队开始正式走黑色金属路线;40—50岁:回忆童真,开始过回“彩色”的生活;50—60岁:安定下来,寻找温情,过小生活;60—70岁:去教堂总结自己的一生;70—80岁:与子女一起安度晚年;死后:安心躺在一大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
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
0—10岁:被迫学习各项课外技能,不断考级,多数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10—20岁:死啃如山的书籍,应付如海的考试;20—30岁:到处投简历,着急自己找不到工作;30—40岁:成为房奴、车奴;40—50岁:为孩子的未来操心,省吃俭用,努力存钱;50—60岁: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却发现马上要退休,又开始担忧退休后怎么办;60—70岁:花费大部分精力养生,却发现还要养孙子;70—80岁:终于安定下来度晚年;临死前:发现原来一块墓地都贵得要死!
诚然,这样的描绘可能不能覆盖所有的人群,并非每一个中国人都过得这么苦逼,也并非每个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过得这么滋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过得更加没有自我。
有个玩的不错的哥们儿经常跟我抱怨,想来大多数人听完他的抱怨可能非常想踹他一脚,他说:
“你说我车也有了,房也有了(无需还贷),爸妈恩爱也安稳退休,女朋友很爱我,可是为什么我不快乐?”
话毕,连我都想踹他一脚。可是,他的问题,却使我陷入了思考:对啊,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有了,却唯独不快乐?
也许是,他还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他的人生没有自我,他过得是父母希望他过得人生,也是大多数中国人努力奋斗想过上的人生。
02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16岁的女孩陈欣然,把自己的亲妈活活虐待致死。新闻一出,所有矛头都指向这个女孩。
陈欣然究竟做了什么?陈欣然在初中毕业后,没考上高中,随后离家出走、去夜店上班、而且非常喜欢泡网吧,父母眼中典型的问题少女。
看到女儿这样,陈欣然的父母坐不住了,女儿完全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啊,这还得了!
于是,他们的责任心开始“膨胀”。父母的想法是,你现在年轻,可以在夜店上班,过几年怎么办?老了怎么办?病了怎么办?
不行,你一定不能是现在这个样子,必须要按父母的希望来。
于是,在陈欣然进入夜店上班的第二天晚上,就被父亲和父亲带来的两个壮汉抓走了。陈欣然回忆:
“门在我打开的瞬间发出了巨大的声响。进来了两个健壮的男人...然后我就被架了出去。我被塞进一个鲁A黑车。那两个男人夹着我的腿和手把我摁到了车底,一个年轻女性搜了我的身,把烟、手机、钱都拿走了。”
途中,陈欣然曾两次想要逃跑,但都失败了!遭遇圈套般的“诱捕”,陈欣然的噩梦也开始了,他被父母送去一所戒除网瘾的学校。
名义上她被送去的是一所学校,但是真实情况是那个地方可能还不如监狱...“那里的教官让学生端着饭碗,蹲在便池旁边吃饭,教官打人是没有原因没有理由的。”陈欣然说。
据曾经同样被父母拎到这所学校的另一位男同学讲,教官对学生拳打脚踢是家常便饭,甚至还会用电棍电击学生,每个孩子都是采用非法暴力手段被抓到这里来的。
陈欣然不堪忍受这里的炼狱生活,四个月后从那里逃了出来,她的母亲请了一个月假在家看着她。
陈欣然的父亲,在朋友圈中谈到女儿时,写道:爱也好,恨也罢,与父母恩相比,又如何!
但在陈欣然心中,父亲是这样的:他脾气暴躁,控制欲极强,导致家庭关系太差。
陈欣然没有按照父母预想的那样,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可是,孩子不是火车,家长也不是司机。为什么不能允许她有一丝一毫的脱轨?
反而总是在出现问题后,才采取极端方式,去“矫正”孩子的人生。孩子心理扭曲了,这样的恶果只能家长自己尝。
尽管陈欣然虐母事件是个极端案例,但陈欣然父母的心理,却普遍存在于中国家长中。
父母对孩子的普遍希望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年龄一到找人结婚生子,而最重要的是孩子必须按照家长的价值观去发展。
这个愿望看似平淡,但细思极恐。人生本是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为什么孩子要复制别人的生活?
01
前段时间,北大教授徐凯文先生发表演讲,说当代的大学生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就像我这个朋友一样,看似富裕,但却是个空心人。徐教授给这类人的症状起了一个名字叫“空心病”。
“空心病”普遍存在于学生中。徐教授的演讲中谈到一个孩子,是个高考状元。这个孩子说19年来,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所以他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陈欣然也一样,她跑到网吧打游戏,家长就把她送到网瘾学校,让孩子接受魔鬼般的惩罚,而陈欣然的父亲把这当做父母恩。
一个孩子出现了问题,家庭和老师其实都有问题,否则孩子是不会有问题的。陈欣然父母的做法是推卸责任的典型,他们对孩子失败的教育才是问题的根源,却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很多孩子不能够过自己想过的人生,他们为了报恩,顺从父母的心意,按部就班,把自我彻底从自己的人生中拿掉了。
徐凯文教授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这些从高考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赢家都如此,那么其他人更不敢想。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认为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这些人中最极端的就是选择放弃自己。
现代家庭教育喜欢买椟还珠,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扔掉了很多东西。通常我们给孩子灌输的是:分数、金钱、地位、成功的人生...而本应该给孩子的是:爱、智慧、尊重、创造幸福的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想想,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和陪伴?我们给孩子安排的人生,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谁清楚补骨脂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