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话驾驶舱电磁辐射实测报告

实验背景

“听说飞行员只能生女孩是吗?”、“空姐是不是因为辐射不能生孩子?”、“经常坐飞机是不是容易得白血病?”……

驾驶舱以及客舱的电磁辐射始终都是空勤人员最关心的话题,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空勤人员甚至乘客的身体健康,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没有完整的验证报告可供查证,至于原因笔者不得而知,但是缺少这样一份重量级的报告,一定会成为众多空勤人员的遗憾,于是我淘宝了电磁辐射测量仪,决定亲身体验一把。

基本理论

在做试验之前,需要把一些基本理论加以说明:

1,辐射并不可怕,全宇宙就是一个大微波炉,光、声音、热量等一切能量形式都以辐射的形式存在,辐射是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因素。

2,电磁辐射根据频率或波长分为不同类型,这些类型包括(按序增加频率):无线电波,微波,太赫兹辐射,红外辐射,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其中只有高频短波的电离性辐射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实验过程

时间:年10月17日。

地点:不同高度的飞机驾驶舱以及客舱。

设备:LZT-电磁辐射测量仪(北京龙震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参考值:公众环境下≤10V/m/0.4μT。(这是测量仪手册的建议值,因为测量辐射对人体伤害时需要参考辐射的功率密度和辐射时间,而空勤人员因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下,本文只需测量瞬间辐射值即有意义。)

凌晨6点,我们已经登上飞机做航前准备,我迫不及待的拿出了我的测量仪,测量从客舱开始,让人欣慰的是客舱的辐射量基本为零,驾驶舱的情形就要复杂许多,因为经测量发现驾驶舱不同区域的辐射值差别巨大,其中电场辐射基本可以概括为:以前风挡玻璃为极限值(测量仪直接爆表),距离风挡越远辐射越小,磁场辐射则弥漫整个驾驶舱,离仪表设备越近辐射越大,无处幸免(头部和裆部作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部位成为此次测量的关键部位)。

电场辐射:

(显示为1时为爆表状态,具体情况请看视频)

磁场辐射:

具体数值详见下表:

(所有数值均为两次测量后取的平均值)

此外,地面测量值与空中(米/英尺)测量值基本一致(可见电磁辐射并不分高度,传说中高空与地面辐射量差异较大的宇宙射线的测量则因缺乏仪器支持而不在本次实验之列)。

实验结论

可见驾驶舱的辐射并非空穴来风,仅飞行员座椅上方的测量值就高出参考值十倍以上,距离风挡玻璃越近数值越高,前风挡3厘米之内全部爆表(测量仪的最高读数为V/m),喜欢带着墨镜靠在风挡边看风景和美女的同志(据我所知绝不在少数)看到这儿是不是已经泪崩……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最重要的头部和裆部,因为距离风挡和仪表有一段距离,辐射值迅速衰减,电场辐射基本为零,磁场辐射也比仪表附近减少一半以上(这解释了飞行员照样能生儿育女的原因)

然而绝不能掉以轻心,由于我们长期暴露在辐射环境中,即使微量的辐射也因为辐射的累积效应长时间后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及WHO专题工作组经评估认为极低频(0Hz-kHz)磁场与儿童白血病及脑癌有关,当工频(50/60Hz)磁场暴露强度超过0.3μT或0.4μT时儿童白血病的患病风险增加2倍(百度百科),更何况驾驶舱的辐射环境要糟糕的多,多项统计数据表明长时间辐射对身体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有伤害,虽然程度不一,但是他们的相关性不容置疑。

应对措施

目前为止,防辐射的方法大多停留在使用防辐射材料和食用防辐射食品上,而这对于长期工作在辐射环境中的飞行员们来说可算是杯水车薪,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科技的发展发明更多抗辐射材料用于驾驶舱以及抗辐射材质的服装来保护飞行员。

行业中有句话,“有命挣钱,没命花钱”,这是飞行员对职业环境无奈的自嘲,由于民航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只有几十年,在中国更是只有二三十年,辐射这样的职业危害还没有到大规模出现不良结果的时期,但我们不能等待统计数据来撬动现有劳动保护的不完善,而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及敢于对执勤期和飞行时间限制等不合理的政策提出质疑,因为我们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在保护这个行业。

相关视频(视频已压缩,请放心观看):

申明:以上实验纯属个人行为,实验结果只对本次实验负责。

(作者:海航集团首都航空机长金靓)

----靓仔出品必属精品----

欢迎转载

并请务必保留作者信息和文章出处,谢谢合作!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什么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epagri.com/dcfs/4333.html